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農業農村部作出表彰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的決定,全國有478人獲“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稱號,巴州區伽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理事長吳伽玲榜上有名,系我市唯一。
吳伽玲今年35歲。2015年,他來到巴州區玉堂街道橋爐村發展蔬菜產業,創辦伽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已流轉土地300余畝,引進優良品種10余個,資產達到500萬元,實現年利潤50多萬元,帶動周邊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蔬菜6000余畝,成為遠近聞名的“菜老板”。他自己卻笑言:“我就是個喜歡種菜的菜農。”
回鄉創業 一直對種菜念念不忘
是在大城市打拼還是回家鄉發展?老老實實打工還是堅持追求熱愛?是順從家里人的話還是聽從心底的聲音?面對這些問題,“80后”吳伽玲全都選擇了后者。
圖:吳伽玲整理才摘的菜
8月11日上午,記者在巴州區玉堂街道橋爐村的蔬菜大棚內,只是站了一會兒,額頭就直冒汗珠。吳伽玲光著腳穿梭其中,仔細查看豇豆苗長勢,查看是否有病蟲、是否需要澆水等。
“以前老家距離興文場鎮不遠,父母經常種一些菜拿到街上賣。”吳伽玲說,也是從那時起,他覺得種菜特別有意思,“也許別人很難體會,但我看著一株株菜苗不斷長大,最后掛果售賣,覺得很有成就感。”
時間回到2006年,18歲的吳伽玲中學畢業后便來到周邊聞名的萵筍之鄉——巴州區玉堂街道橋爐村岳家院的親戚家學習種萵筍。當時吳伽玲正在一家瓦廠做銷售,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到親戚家去看、去學,后來他干脆辭職,在自家地里實驗剛剛學習的技術,專門從事蔬菜種植。
沉迷于蔬菜種植的吳伽玲一直想擴大規模,卻因資金不足,未能實現。兩年后,他毅然到浙江趕海捕魚,雖然每個月能掙一萬多元,但海上生活卻特別辛苦,為了實現夢想,他咬牙堅持了兩年多。2009年,他回鄉結婚。第二年,他所在的區域建設新區,他用拆遷補償和自己務工所得的錢,與哥哥合伙,乘新區開發東風,做起了砂石生意,雖然每年進賬可觀,他卻一直對種菜念念不忘。2012年,他把生意交給哥哥,獨自到山東壽光學習蔬菜種植技術。壽光的蔬菜產業已成規模,幾乎是一鎮一品種,兩年多時間,他輾轉10多個鎮,耕作、學習、請教,努力把山東的技術裝進自己的腦袋。為此,家人多次質疑他的選擇。
學成歸來的吳伽玲毅然開始了自己的夢想。2014年底,他退出與哥哥合作的生意,來到橋爐村,在當地流轉100畝土地,以“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模式,組建巴州區伽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起10畝大棚,繼續他的種菜夢。
匠心種菜 剪貼技術要領累計十二本上千頁
回想創業之初,現在的吳伽玲仍然感慨萬千。整理土地、修路、堆肥、搭棚、育種……他信心滿滿,現實卻很“骨感”。由于山東壽光與川東北地區的氣溫、日照、濕度、土壤性狀不同、病害不同,山東的技術移植過來“水土不服”。那一年,他和小伙伴們眼看著剛育活的菜苗大面積死亡,眼看著剛抽節的萵筍成片化葉……首期投入近120萬元,到2015年末,合作社僅回收不到30萬元成本。
如何把山東的技術本地化,成為吳伽玲和小伙伴們亟待解決的問題。他腳踏實地,用最笨也最直接的辦法,開辟實驗田,每天記錄天氣情況、觀察記錄每一種蔬菜的生長情況,尋找最優的本地化種植方案。經過3年努力,終于讓合作社走上正軌。
圖:吳伽玲的蔬菜基地
8月11日上午,在合作社的小白菜種植基地大棚內,一株株嫩黃色的菜苗長勢喜人,再過20來天就可以上市。吳伽玲笑呵呵地告訴記者他前不久才學到的一個配方:半兩酒、一兩醋、十斤水,兌好后,噴在菜葉上,不僅不容易生病生蟲,而且還長得好。而對于豇豆為何有的種在大棚內、有的則種在室外,吳伽玲也道出了其中緣由:種到室外,豇豆的結果時間會持續更長。
如今,吳伽玲種植的蔬菜品種已從當初的幾個增加到現在的10余個,每天除了大部分提供到本地市場外,部分還送到了成都、綿陽等地。
在吳伽玲看來,要想將任何工作做好,都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種菜也一樣,大有學問。從創建合作社開始,吳伽玲便養成了每天早起的習慣。他說,早晨最適合觀察作物的生長狀況。早飯前,記錄天氣情況,記錄作物生長情況,制訂當天的作業計劃。白天,他在基地勞作。晚飯后,只要有空,他都會看一會兒農業相關的書籍,這些年來,他習慣將有用的技術要領剪下來,并貼在專用的筆記本上,目前已經貼滿大16開本的筆記本12本,達上千頁,約七八百萬字。
他每年還堅持拿出總利潤的30%用于技術研發。主動多次到山東、廣元、彭州、云南等地考察學習蔬菜栽培技術,聯合四川農業大學、金華市農科院、巴中市農科院,在基地成立專家工作站,與他接觸過的專家或者同事,無不稱贊他的專注與好學。因為學歷不高,農業基礎理論水平較差,吳伽玲正準備報讀四川農業大學的農藝專業,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授人以漁 聯農帶農致富一方
11日上午,在合作社的扁豆種植園區,58歲的本地村民喻秀瓊等人正手提膠桶穿梭在基地內,將一枚枚翠綠的扁豆摘下,當天它們就會出現在巴城市民的餐桌上。“一個月能掙2800元左右,除了家門口就能掙到錢外,還能學到一些種菜技術。”喻秀瓊告訴記者,現在她家也種植了三畝多時令蔬菜,每年能夠賣出一萬多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多年的蔬菜種植,加之專心學習,讓他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技術專家,他引進試種了適合本地的優良品種10余個,探索出本地萵筍全年種植技術、扁豆高產栽培技術、山地高效輕簡栽培技術等。
如今,合作社所在的橋爐村,從一開始只有部分農戶在自留地種植萵筍,發展到家家種、季季種。村里的農業合作社,也逐步由1家發展到3家,其他兩家合作社和農戶的種植技術,全由吳伽玲免費提供。他還以技術支持的方式,帶動了周邊5家蔬菜種植合作社發展。
因為吳伽玲的帶動,2022年上半年,巴州區將吳伽玲合作社所在的橋爐村,規劃為巴州區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并集中整理了1250畝土地,在園區建起了溫室育種大棚、種植大棚,招引了6家蔬菜種植企業入駐,他成為園區生產技術帶頭人,并成功為其他種植企業制定了科學的生產規劃。去年下半年,他自己的合作社又吸收了5名回鄉創業人員,采取“村集體+業主+農戶”模式,增加流轉200畝土地,擴建了近100畝大棚。
對于自己辛苦研究的技術,不管是本地種植者還是外地人,吳伽玲從不吝嗇。資陽人高江華,慕名而來學習技術,他包吃包住,手把手教了兩年多。高江華到西藏建起了蔬菜基地,又請他擔任技術顧問,一有問題就在網上請教,他知無不言,還3次到西藏免費為高江華解決技術難題。
在吳伽玲的長期規劃中,改制后的合作社將投入400余萬元,進行大棚搭建、滴灌設施安裝、物聯網智能數字化農業系統打造。同時,合作社還將把主要精力放在科技研發和技術升級上,力爭在品種選育、數字農業、高產栽培上實現突破。同時狠抓生產示范,做到生產示范反哺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