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縣一千九百余年,難以想象她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的最初模樣;
建立地區三十年整,她三十年前的凋敝與落后至今還記憶猶新。
三十年篳路藍縷,三十年滄海桑田。
三十而立,風華正茂。千年古城青春煥發、華麗蝶變,自信滿滿地向我們走來。
她向我們走來,踏著激越的鼓點,邁著鏗鏘的步伐;
她向我們走來,洋溢奔放的激情,譜寫絢麗的華章;
她向我們走來,吹響嘹亮的號角,奔向美好的未來。
三十年,沉穩大方,走來的是一座紅色、綠色、古色之城;
三十年,款款深情,走來的是一座現代、繁華、休閑之城;
三十年,銳意進取,走來的是一座清爽、奮進、幸福之城。
▲巴城全景
?。ㄒ唬?/p>
十六登高看巴城。
從望王山看江北——
江北新區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行人熙攘,一派繁華。江北大道氣勢如虹,從老江北龍泉路口綿延至大佛寺佛江路,寬闊潔凈、筆直通暢;江北賓館、恒豐飯店、明珠飯店、秦川酒店,美輪美奐、直插云天,皆是江北地標性建筑;城市廣場商圈、巴人廣場商圈,商賈云集、游人如織;依山而建的半山逸城商圈,高檔酒店、宜居小區、成熟商業,層樓疊榭、逶迤數里……現代繁華的大都市氣息迎面撲來。
誰曾想到,三十年前,這里還是小丘、山坡、荒地或灘涂。
“三十年前,三號橋還沒修,連接江北和江南的捷徑是麻柳灣的一只渡船。”巴城麻柳灣附近的居民王大玉提起三十年的變化,恍若隔世,連稱不敢想!
“晚上船不開了,要去城里,只有坐油三輪沿坑洼不平的機耕道繞后河橋,半個小時跑不攏!”家住江北宋家壩的居民姚麗萍說起當年進城的艱難,直呼受不了!
一河之隔,兩個世界。從江北到江南,現在兩三分鐘的步行,三十年前卻要二三十分鐘的車程,若不是親身經歷,仿佛是滿口沒牙的老爺爺坐著說聊齋!
從南龕山看江南——
昔日的桑園壩、菜蔬社、南壩小漁村,如今遍地高樓,如雨后春筍;從五號橋到中楊大橋的廣袤之地,寬闊的大道、熱鬧的商超、舒適的小區、漂亮的學校,星羅棋布、鱗次櫛比;市中心醫院兩個院區的大樓,是遙相呼應的“雙子塔”,守護著一城百姓的健康;從南龕山直貫張思訓街、三號大橋、巴人廣場、登高樓,直至望王山山腰健康步道的城市中軸線,大氣磅礴、嘆為觀止!
“當年養蠶的桑園、種菜的菜園,沿河的灘涂、傍山的荒坡,短短幾十年都變成了安居樂業的家園。”在南壩金城苑居住的退休教師羅克忠用兩個成語概括南壩的巨變:破繭成蝶、華麗轉身!
從白塔山看宕梁——
沿著潔凈寬闊的晏陽初大道,東方鑫村、中交王府景、天下城、江灣城、印江洲等多個城市宜居住宅小區,順河而建,延綿數里。天高云淡,一河碧水,一幢幢色彩明亮的建筑倒映在水平如鏡的巴河,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彩畫徐徐展開,如詩如畫、如夢如幻。
“以前,這一片是一個小漁村,大部分地方還是老城區的垃圾填埋場,尤其是園藝場那一片,是巴中的‘重工業’基地——打炭圓。”講起宕梁的變化,中交王府景還房戶李先生選用了一句俗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從北龕山看玉堂——欣欣向榮;從西龕山看后壩——蒸蒸日上;從回風亭看回風——氣象萬千;從蘇山坪看龍泉——天翻地覆…………
▲回風亭
忘記昨天,就不清楚今天變化有多大;沒有比較,就不知道現在發展有多好。
在巴城四巷子住了68年的張全明生動描述了當年老巴州城建規模:“七八米寬是大街,五六層高叫高樓;東頭摔一跤,西頭揀帽帽;繞城轉一圈,一卷葉子煙……”
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360度無死角看巴州城市建設,看到的是繁榮,看到的是奮進,看到的是希望!
?。ǘ?/p>
三十年來,巴州城市框架不斷拉大,我們肉眼所見都是她的強勁與勃發。
三十年來,巴城配套設施日臻完善,我們目之所及都是她的優雅與柔婉。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綠樹拂兩岸——
從大佛寺到巴河二期河堤蜿蜒十余里,沿著巴河漫步,兩岸步道整潔,河中群魚嬉戲,滿目綠意蔥蘢,綠柳如煙、綠草如茵,黃桷如蓋、銀杏挺拔,一幅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映入眼簾。
巴河的蝶變靈動了巴城,滿城百姓正享受著“生態紅利”。在河邊綠道散步的市民朱政權笑道:“近年來,巴城水污染防治成效明顯,過去常有污水直排,現在卻是水清岸綠,閑來散步感覺神清氣爽、心情暢快。”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三號大橋,城市中軸線的重要一環,為南北兩岸市民出行提供了便捷;
麻柳灣大橋,取代顫顫巍巍的巴河吊橋,行人和車輛出行更安全更舒心;
東門大橋,成為南壩到巴中經開區快速通道的重要節點,交通擁堵得到緩解;
回風大橋,成功將回風和江北上游連成一片,是繁榮回風北路的民心工程;
中楊大橋,分流了從巴中南進城的車流,為宕梁片區的發展凝聚了旺盛的人氣;
…………
三十年來,巴河新增近十座大橋,它們像一道道彩虹,壯美了城市;它們像一道道臂彎,溫暖了民心。
園在城中,城在景中——
望王山運動公園,是全市首個集生態保護、休閑娛樂、運動健身、游覽觀光于一體的城市生態運動主題公園,當每一縷朝霞升、每一個黃昏來,它都敞開胸懷擁抱每一位熱愛運動的巴城市民;
南龕山城市公園,蒼松挺拔,翠柏長青,摩崖造像、將帥碑林、飛霞閣、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都是鮮明的巴州符號,承載著老巴州記憶,是市民“打卡”頻次最高的地方,更是外地游人的“詩和遠方”;
晏陽初文化公園,于城東郊二里,有白塔屹立,晏陽初生平陳展于此,是巴中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逢周末,人氣更盛,一群群“紅領巾”小手拉大手,懷著虔誠的心,瞻仰這位“現代世界具有革命性貢獻的十大偉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
▲津橋湖
津橋湖濕地公園,在枝繁葉茂的人工林,到處彌漫著淡淡的青草味道和陣陣濃郁花香。步游道上,市民或游玩或休閑或漫步,享受著這片“城市綠肺”帶來的愜意。誰能想到,幾年以前,它還是回風百姓談及色變的“龍須溝”;
…………
“城市公園建設,是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進階之路,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巴州區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巴州區錨定‘打造美麗中國老區樣板’目標,以公園為載體,打造‘城市歲月靜好回憶’,市民家門口的好去處正在‘茁壯成長’。”
…………
打造城市窗口,扮靚城市客廳——
城市廣場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標志,是城市的窗口和名片,更被譽為“城市會客廳”。
近年來,巴州區在城市建設中著力打造“會客廳”。
在寸土寸金的江北大道,修建了巴人廣場,巴城有了名副其實的第一個廣場;
拆除“巴中荷花池”,將南池商場打造為南池藝術廣場,巴城老城區有了第一個廣場;
在回風大道,將開發商日夜惦記的“寶肋肉”修建成新天地廣場,回風有了第一個廣場;
在晏陽初大橋南頭,拆除大量居民房和商用房,在南壩打造第一個廣場;
在后河橋,推平小山修建了財富廣場,后河片區有了第一個廣場;
…………
三十年來,這無數個“第一個”為巴城積攢了一大摞靚麗名片,“會客廳”笑迎八方來客。
?。ㄈ?/p>
一座城市不僅要有“顏值”有“面子”,還要有“內涵”有“里子”。提升城市品質,建設“有顏值、有品位、有溫度、有活力”的幸福巴州,是巴州區城市建設的目標和追求。
近年來,巴州區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東風,以“市民訴求大起底”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的突破口,將城市立面美化、背街小巷治理、棚戶區改造、公益設施投放、農貿市場整治等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群眾的操心事、揪心事、煩心事有效解決,城市品質極大提升,城市“內涵”越來越深、城市“里子”愈來愈厚。
從“面子”到“里子”,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近年來,累計修復硬化主次干道49條6.87公里,修補地磚、盲道、緣石坡道2800余平方米,順利打通“斷頭路”5條,完成城市老舊管網改造約15.3公里,維護更換窨井蓋520余個,增設中央隔離欄4100余米,增劃停車泊位1.6萬余個……
從“將就”到“講究”,城市形象美麗蝶變——
近年來,先后實施12個棚改項目,累計完成185個老舊小區改造、70余條背街小巷整治,修補整治建筑物外立面破損污損面積約7600平方米,搬遷“散亂污”企業100余家,整體搬遷拆除臨時農貿市場7個、貨運市場1個,拆除固定攤位1300余個……
從“有居”到“優居”,幸福指數持續攀升——
近年來,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建成集志愿服務、典型宣傳、健身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2個、站296個、點(基地)82個,常態化向群眾免費開放健身活動室、兒童閱覽區等基礎設施;深化拓展“市民訴求大起底”行動,全面“打撈”市民在市政建設、社區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合理訴求,讓群眾話有處說、怨有處訴……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是城市的主體。”巴州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人民滿意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也彰顯著城市的內在氣質。近年來,巴州區通過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和‘市民訴求大起底’,在城市建設上進行了一場永不停息的幸福接力,城市更有‘內涵’、更有‘里子’、更有‘氣質’!”
?。ㄋ模?/p>
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為人民。
這就是巴州城市建設三十年日新月異、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原動力。
這就是置縣一千九百余年的古城,能在短短三十年里華麗蝶變、興盛繁華的成功密碼。
三十年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胸懷人民、志存高遠,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城市建設的最高追求。
三十年來,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把讓人民滿意作為檢驗城建工作的唯一標準。
三十年來,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競展風流、盡顯風采,創造了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嶄新業績。
三十而立正青春,風勁帆滿再出發。巴州區必將以全新的姿態、昂揚的斗志,奮力譜寫城市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