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境內90%屬于山地丘陵,三農發展長期滯后。但經過艱苦努力,該區2018年就退出了貧困縣序列,且被評為全省摘帽工作先進縣。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該區探索實踐了“三區同建”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徑。
具體而言就是,全區推動產業園區、田園景區、新型社區“三區同建”,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相融”,讓產業園區富、田園景區美、新型社區樂,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健康協調發展,持續推動“產村景文人”深度融合發展,奮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實施兩年來,目前已建成“三區同建”示范片6個,覆蓋28個村55個聚居點產業2.4萬畝、AAAA景區1個。在建的示范片3個,覆蓋30個村63個聚居點產業3萬畝、AAAA景區1個。到2025年計劃建設示范片6個,覆蓋24個村54個聚居點產業2.8萬畝。
園區富民是基礎 聯農帶農機制全
曾口鎮秧田溝村1760畝地,除保證了900余畝糧油種植外,從2016年到2021年,利用另外的800余畝地發展起水果、苗木花卉、禽畜養殖、水產養殖,以及田園采摘、水上游樂、餐飲民宿等產業,形成了一個曾口鎮天舟田園綜合體,年產值6000萬元以上。
園區有業主18家,共解決本村固定用工70余人,年人均工資3萬元左右,還解決了常年臨時性務工200余人,村民依托產業園,年工資性收入高達500余萬元。“不僅如此,通過資產出租或入股等方式,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30余萬元。”村黨支部書記楊小平說。
清江鎮巾字村,因處于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內,本村又有以AAAA級景區“七彩佛龕”為核心的小園區,全村共有經營性實體34家,年總產值超過8000萬元,共解決本村就業450余人,村民工資性收入高達9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也高達20余萬元。
秧田溝村和巾字村都是已建成的“三區同建”示范村。近兩年來,全區通過整合項目資金、撬動民間資本,共投入18.2億元,因地制宜安排農業產業項目、文旅產業項目、基礎設施補短項目、民生改善項目、鄉村治理項目、生態環保項目,分步實施項目126個。
在實施產業項目過程中,推行“國有企業/業主+集體經濟+農戶”等聯農帶農模式,在產業興旺的前提下,形成利益共享。已建的28個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6萬元,比全區平均值高15.3%;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達14萬元,比全區平均高3萬多元。
正在建設中的光輝鎮白羊壩村,通過大園區帶庭院經濟的模式,依托園區“水果規?;N植+富硒兔和肉牛養殖”,帶動全村小菜園、小農場69家,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突破10萬元。目前,該村正在著力改善“顏值”,花架、涼亭、健步道、河道綠植等景觀配置正在進行。
美景怡人更宜居 田園景區融一體
巴州區圍繞北部山區茶旅融合、中部地區道地藥材、南部山區糧豬種養,著力建設“三區同建”的天馬山森林康養發展片、巴城文旅商貿發展片、清江藥旅融合發展片、曾口三產融合發展片、鼎山糧畜種養循環發展片,促進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一體化融合發展。
以巾字村為核心的省五星級現代農業園區,以種植道地藥材為主,園區總面積5.69萬畝,共涉及清江等4個鄉鎮32個村。巾字村引進巴中精致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1894畝土地種植1000畝彩林,年接待游客15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收入800余萬元。
“游客觀賞彩林是不收費的。”巾字村黨總支書記李國軍說,“通過彩林吸引游客,參與水果采摘、劃船、垂釣,以及開展研學活動,進一步激活餐飲、民宿。”村里還建了一處中藥材科普園,共展示本地道地中藥材標本100余種,近期還招引了一個滑翔傘項目。
秧田溝村充分利用一年中的重大節假日,挖掘鄉村旅游發展潛力。“春節時,我們主動邀請在外創業人員參加座談會。”楊小平說。接著,“三八”婦女節、端午節、“七一”建黨節、中秋節、重陽節、國慶節、元旦節等,通過節會刺激,實現年旅游收入200萬元以上。
該區通過田園變景區建設提升鄉村宜居品質。首先通過人居環境改造,盤活了3800余戶閑置民房,使民房變成了民宿。其次,通過“一村一品”及“美麗村莊”行動,使幾千戶農房庭院變成了花園。再者,通過支持居民從事各種經營活動,使農戶變成了商戶。
巴州區以全域旅游視角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把開展“全國旅游標準化試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同“農業產業星級園區”緊密有機結合,努力讓好山好水成為“好去處”,好景好業成就“好日子”。據統計,2022年全區鄉村旅游游客量達400萬人次。
傳統村莊社區化 城鄉一體共發展
新型社區的建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和新村建設,使大部分村莊從散居變成相對聚居;第二,通過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與改善,提高社區整體環境,增強居民獲得感;第三,通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實現黨建引領下的基層治理創新。
前兩項往往在產業園區、田園景區的建設中,已經同步建成了。因此,實現傳統村莊向社區化轉變,以達到城鄉一體共同發展的愿望,主要體現在第三點,即基層治理的有效創新。這一點,在巴州區已建成的“三區同建”村中,體現得很鮮明,尤其在黨建引領上。
“我們形成了由1個黨總支、3個黨支部、7個黨小組構成的核心下,若干個村民自治組織共同組成的治理體系。”楊小平說,比如建立在村規民約基礎上的道德規范運行體系,以老年協會、鄉賢等組成的婦女兒童救助體系,以黨員干部為主體的綜合服務體系等。
幾年來,巴州區在鄉村治理上積極探索,成功總結出“1+3+N”及“五微三化三變”等治理模式。一個黨總支、3個功能型黨支部,加N個村民自治組織,通過鍛造“微引擎”,促進“微協商”,改善“微環境”,優化“微服務”,盤活“微資源”,來精細化推進就業服務、規?;l展致富產業、多元化壯大集體經濟,從而使觀念變新、民風變好、生活變樣。
巾字村的“鄉賢堂”門兩旁有一副對聯:話鄉情憶鄉愁融鄉土同敘故土誼,聚鄉賢集鄉智匯鄉力共謀新發展。堂內61名鄉賢的姓名、照片及主要事跡,都精致地框裱張掛在四壁。“去年鄉賢募資30余萬元修了一段水泥路。”李國軍說。
最近,該區還出現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巴中市巴蜀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入駐一些村,提供包括困難救助、人文關懷、心理疏導、行為矯治、關系調適、矛盾調處、資源協調、社會功能修復和促進人與環境適應等在內的專業服務,目前受益人數達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