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無閑草,巴山多仙藥”。自古以來,秦巴地區便以盛產中藥材享有盛名,而巴州區是中藥材種植的核心區域和道地藥材產區。眼下正是枳殼豐收的季節,連日來,巴州區正搶抓農時,對枳殼進行采收、轉運、加工、儲存。
“果實顆顆飽滿,今年肯定能賣個好價錢!”村民王浩賢一邊采摘枳殼一邊說,因年齡大了不能外出務工,現在在家門口的基地干活,一天有近百元收入,只要勤勞肯干,不比在外打工差。
近年來,龍臺村把發展中藥材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壯大農業經濟的重要抓手,采取“黨支部+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種植中藥材枳殼850畝,在有效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的同時,還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兩天采摘了六千多斤,賣了一萬三千多元。”看著已經裝車的枳殼,龍臺村黨總支書記李楚雄高興地說道。
由于今年枳殼收購價要高于往年,市場需求大,采摘后的枳殼很快便運送到位于巴州工業園的中藥材加工廠。加工車間內,工人們正忙著將枳殼進行切片、烘烤。“我們已經收購枳殼鮮果200余噸,公司的生產設備24小時不停機地進行加工,還委托了區內的加工企業按照統一標準進行加工。”看著一車車運來的枳殼,秦嶺藥業總經理岳恒感到格外開心。據他介紹,當下是枳殼加工最忙碌的階段,每天陸續都會有新鮮的枳殼運回加工廠,工廠內建有凍庫和多臺熱泵烘干機,可以保證枳殼及時烘干打包。
巴州區地處秦嶺山脈和大巴山系的腹心地帶,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產出的枳殼核心成分含量均高于藥典標準。近年來,巴州區按照“道地藥鄉·康養巴州”發展定位,連片規范種植枳殼3萬畝,建成中藥材產地初加工廠13個,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把“小”枳殼種成了“大”產業,帶領群眾走出了一條發展富民產業助推鄉村振興的特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