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今年的三伏大幕將正式開啟。一些細心的公眾發現,去年入伏時間是7月16日,而再早一點的年份還有7月13日、7月17日入伏的。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文科普專家修立鵬介紹,伏天不僅天數不確定,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就連入伏開始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樣。
今年的夏至是公歷6月21日,從夏至日算起,第三個帶庚的日子為庚午日,對應的公歷日期是7月11日,所以這天就成了今年入伏開始的日期。
修立鵬表示,每年入伏的開始日期雖然都不一樣,但均在公歷的7月中旬。就21世紀這100年來說,為7月11日至20日。“今年是本世紀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
三伏又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今年的初伏時間為7月11日至20日、中伏時間為7月21日至8月9日、末伏時間為8月10日至19日。從時間上來講,正好處在小暑和立秋之間,天氣既潮濕又悶熱。我國古人在詩句中就描繪了三伏的各種炎熱,如“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赤日滿天地,火云成山岳”“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等。
修立鵬提醒,伏天期間,公眾要注意防暑降溫,順利度過這段酷熱難熬的時節。
防高溫措施
氣溫在35℃以上時可稱為“高溫天氣”,如果連續幾天最高氣溫都超過35℃時,即可稱作“高溫熱浪”天氣。
●白天盡量避免或減少戶外活動,尤其是10時~16時不要在烈日下外出運動和勞動。
●不宜在陽臺、樹下或露天睡覺,適當晚睡早起,中午宜午睡。
●室外勞動時應戴上遮陽帽,穿淺色衣服,并且應備有飲用水和防暑藥品,感到頭暈不舒服應立即停止勞動,到陰涼處休息。
●渾身大汗時,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應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后再用溫水洗澡。
●空調、電風扇要盡量避免送風口直接吹著頭部或者長時間對著身體的某一部位吹。需定時打開門窗,通風換氣。
●避免皮膚被蚊蟲咬傷、開水燙傷等,
預防因氣溫高、細菌繁殖加速而造成的感染。